二十世紀的彗星 認識馬賽爾哲學
引言 由於工業社會的信實, 因其科技文明大於人際的因素,人人成為機器的一部份。 用法國人的術語來說,人不再是純然的在; 視窗文字存有而使所有而已; 加上二十世紀的戰爭和千萬人的平反,許多人感到無根無依。 這個社會的震盪不安, 影響到每個小單位,這是家庭不再提供安全感。親人和鄰居們如同陌路,找不到可親自溝通的個人的鄰人與親人,許多人就對生命抱持著否定的態度。 結果,惡性循環使更多的人感到孤立。這是遭拒的、不再存在性的國度。個人與其他成長,包括與上帝的關係均被切斷之後,不但難以活下去,類似行屍走肉。
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僅出現過幾顆彗星; 無疑的,馬賽爾是其中的一顆。 馬賽爾哲學不是死的文字,而是不停閃爍的光和熱。他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方式異常鮮活,因為在他探索過程之中,逐漸揭開了真理的帷幕,窺視到 存在的本質。 他的日記體文字筆錄, 每日都有新的發現。他把自己尋獲的真理提供出來, 使別人有路可依循。把馬賽爾看成當代哲學界的一顆彗星,可謂實至名歸的。 一般的歷史家都把馬賽爾歸到存在主義的學派中去, 主要是因為一九四六年沙特在巴黎所做的一次演講題目是: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他把存在主義分成兩類;他自己和海德格是 <無神論者>;而稱馬賽爾 亞斯培為 < 有神的存在主義者 >。 這種想法後來的海德格 馬賽爾 雅士培三位否認。但這四位哲學家將成為一組具有相同觀念的人物,即思考存在的思想,這是不爭的事實。 他們秉承了十九世紀, 尼采和齊克果的衣缽,在西方正統的哲學外,另闢了一條新的思路,把哲學帶到與人的生活, 與人有更密切關係的方向中去。
馬賽爾的現象學 馬賽爾雖然不似狹義的現象學學者, 但是由於他的哲學內容牽涉到厚實的現象學家的主題, 而被某些歷史學家歸納與現象學的學派之中。 顧名思義現象學是一門重視現象的學問。 現象、表象與本體、本質究竟有什麼關係呢?這是希臘哲學留給後代的基本問題。所以研究現象不必自胡賽爾開始。 胡賽爾被稱為現象學創始人,是因為二十世紀初期胡氏提到了一種理論,這個理論通過學院傳授及推廣, 成為一種運動,今日所謂的現象學, 就是胡賽爾及嫡傳弟子尊崇的學理。 然而稍涉略現象學的讀者都知道,胡賽爾的學生和助教中分成兩派、一派完全隨著胡師的軌跡向前進行的,可稱為右派;另一派可稱為左派, 及叛離胡氏的正道。 而採用了胡賽爾某些靈感而另闢新徑者。胡氏本人在退休1929年以後所做過的幾次演講之中,供給那些叛離胡氏正道的子弟,因為他們把它的現象學改變成人類學。這些非正統的學生主要指的是謝勒和海德格。 謝勒和海德格反對胡賽爾的現象學嗎?可以說是; 也可以說否。他們基本上都反對把現象壓縮到意識流中,並且反對胡賽爾式的還原( reduction);認為現象固然與意識及主體有關,但其關聯不限於意識之內,並且現象本身的客觀性, 不容意識主體加以約簡。 現象所陳示之實體亦似主體具有自主的權力; 唯有主體在尊重另一主體的主體權時; 才有所謂的現象陳示, 不然只是主觀的虛構而已。 謝勒和海得格尚有不同之處,但他們都把胡賽爾從外到內的過程改變成從內到外,強調須與實際世界接觸交往,才能獲取現象。 謝勒重視社會學, 倫理學 價值哲學 海得格則走向形上學 詮釋學。他們關心的是人的整體的問題, 而不是知識論中知識的基礎的問題。 從此以後, 左派的現象學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鋒芒, 甚至於有反客為主之勢。終於形成一個與胡賽爾不同的學派,普通稱為<存在現象學>。 馬賽爾被稱為現象學家; 即從存在現象學的角度來判定的。馬氏向稍後的沙特 梅洛龐迪; 或呂格爾師承過胡賽爾,馬氏在三十五歲以後才接觸到德國現象學家的作品,那時他思想的基本架構已經建立起來了。德國現象學的某些觀點只能加強他對已發現的理念更具信心,所以有比較和激勵的作用,談不上啟迪。他自己表示與布伯 雅士培及海德格比較接近。雖然也提到過幾次胡賽爾的名字,但似乎關係並不這麼密切。思想的焦點也不大相同。
具體現象 什麼叫具體現象?所謂具體現象, 就是把馬賽爾的本人當作現象來看,因為 他個人的遭遇構成了他 獨特的思想。 思想的淵源來自於幾種具體的現象: 具體現象之一 : 孤獨 具體現象之二 : 戰爭 具體現象之三 : 靈媒 具體現象之四 : 婚姻 具體現象之五 : 信仰
馬賽爾的形上日記 在馬氏日記的哲學著作中, 他也有不同的面貌。以 <形上日記> 一書來說共分為兩大部份: 第一部份從開始到126頁:第一的部份從1914年一月一日開始,到同年五月八 日止;不到半年 第二部分是從127至329 頁: 幾乎是第一部分的一倍。第二的部份從1915年九月十五日起到1923年三 月八 日止; 前後共有七年半之久。 第一部份與第二部份日記中隔一年零四個月,這段時期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期。 因戰爭即在紅十字會工作的經驗,把這位抽象思考的學者改變成走入存在、重視具體和情感的原創性思想家。 這是一次哲學性的皈依,通過了這次參與人類痛苦的洗禮,馬賽爾前後判若兩人,他掙脫絆住他的傳統哲學問題和抽象的術語,而開始使用一種嶄新的思考和表達方式,來傳遞存在意識。 1915年九月以後的日記是馬氏具體哲學門芽期的記錄。 從他的第二本日記< 是與有>1935年出版的回憶錄中, 他重述了多次提過的對< 形上日記>第一部分的不滿意。雖然初讀者能在這些筆記中發現我以後要解釋的思想初稿; 而我每讀一頁, 實不能不感到一種無法自抑的激忿; 那麼抽象和笨拙的研究實源自我當時處身其中的舒適和安全的環境而來
領悟存在的生活 我猶豫與其他足以發生動容的關係才有真正自我的喜悅。 這種契約的存在, 已不是時空和物質性的存在,而是在關懷、同情、愛與被愛中的相互價值的心願。 人愈從自己的解脫,愈少孤獨感, 人愈死於自己, 愈能真正獲得自己。 人要快樂,要過豐富的人性生活,就應該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去關懷別人,投入別人的問題,這時,他自己的問題也能獲得化解,不必再為自己的苦惱煩惱了。 存在的真諦, 基於一起成長,使別人從不存在到存在,使別人從無尊嚴的生活,提升到人性尊貴生活;使別人生活得像人,使別人體會到真正的關愛,使別人存在; 可以說是使別人更存在,更被愛,更被重視;使別人存在勇敢走出自己,所以他本身也從小到大的存在。
通靈的經驗 當馬賽爾於紅十字會期間,他周圍出現了一對畫家夫婦,他們用通靈的方法為那些憂鬱的婦女尋回他們的親人,寬解了他們的焦急悲悽之情,總之; 當時有不少後方居民在等待情報傳遞中的過程中,向這位畫家討教求助。 馬賽爾是同情的旁觀者,他對這類現象不盡了解,但他也不會阻止別人操作,更不輕易吒之為迷信,因為在人類遭遇最大的厄運時,一切稍能寬解他們的方法,都可合乎人道。 有一天, 當他受勒夫人要求尋找她丈夫的下落時,占板突然移動,馬氏承認他未施任何壓力而是占板自己在動。這位生時不信上帝的亡者一反從前的再三勸勉妻子說: " 你們要信!你們要信神!" 另一次,勒夫人不在的時候,他的父親取而代之,於馬賽爾同時按手在占板的一端,這時,占板躍動得厲害; 有時急促, 有時溫柔, 有時暴烈,有時緩慢,似乎對方的情緒很不穩定。最後他用Clio一名來稱呼妻子.在場的人一籌莫展,不知其意,等勒夫人趕來; 聽到此說幾乎暈倒,因為數年前他與丈夫及第第三人遊歷羅馬一博物館的時候,曾見一個希臘女神像,丈夫及弟弟不約而同地說這女神很像他,而該女神就叫Clio。此後此名即塵封在記憶中,而今日她不在場的時後,此名又被呼喚出來; 殊不尋常。 諸如類似的經驗次使馬氏不已魔的旁觀者的立場來臨聽這些故事; 就會了解馬氏為何受到 < 靈媒 > 的影響, 帶給馬氏強烈的震撼而不能懷疑這些千真萬確的事實. ===================================================================================== 歡迎您提出問題或分享您的親身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