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宗教的源流

 

 

本體論 > 的探討 三玄 :

老子: 損之又損 放下包袱

莊子: 忘之又忘 修心 無有 比附佛學也 周易: 開物成務 丟開物質與一切事情, 專心致力於根本(形上的追求)

[天地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之說 ]

色.風 人 本體.神.耶和華.涅盤.圓寂.愛<無> == 太陽.耶穌 <有> == 光.電 <無> ==天地.萬物.<有> (看.感)

四大皆空 地 == 水 == 風 == 火 <土> <氣> <光> 介紹印度思想入中國最早之人 僧肇講世界之起源

======= 以老學與佛學混合講之(他是鳩摩羅什的弟子本善老莊) 兼有佛學玄學之義 常 (正) (正無作用) 正生

+ - + - 所向無有 ==

道始生一 ==一為無為 ==

一生二 == 二為妄心(不守本份之心, 想變動始) ==

二生三界(宇宙現象) ==

三生萬物 ( 地球、人、煩惱、) 為一念之迷 ==

妄立一我 == 因有我逐有非我 ==

主觀客觀對立 == <現象界> 即於此起

現象界 == 皆因緣湊合方有 == 不湊合即滅 ==

人也屬幻化之人也

[ 佛教 ] 拯救的方式和 [基督教] 的方式不同它的基本出發點:

對<罪>的承認及深深地關切人類受苦的事實, 卻是和基督教很接近的 中西比較之後, 找出共同點與各有特色 如何將時代對症下藥

兩極葬禮 中西方人的葬禮 古代的喪禮有貴踐之分、上下有等差:

天子棺槨有七層

諸侯有五層

大夫有三層

士有兩層

墨子主張生時不詠歌、死後無服飾、只用三寸的桐棺而無外 槨做標榜

<< 伊斯蘭教簡界 >> ( 回教 ) 創於西元七世紀, 阿拉伯先知默罕默德所宣傳的 <閃米特系宗教>

<伊斯蘭> 意思是順從的意思 順從唯一真主阿拉的意志為己任 有六億人信奉伊斯蘭教, 民族繁多, 具不同文化, 教內派別複雜

基本教義

1. <古蘭經>

2. 聖訓

3. 集體一致意見

4. 個人判斷

5. 嚴格的一神論

6. 反對三位一體

阿拉與創造的萬物之間沒有中介, 祂是全能的、有位格的主

7. 不信原罪

8. 世界末日死者復活, 按生前的行為受審,

9. 解除他人痛苦, 救濟貧窮 它是從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傳統中脫胎而出有所修改 萬物均有限度的思想, 是古蘭經的說法 最廣為人知的特色是階級制度劃分嚴格 <五功> 要義

1. 念功 : 相信除阿拉之外再無神靈; 穆罕穆德是阿拉的使者

2. 拜功 : 每日進行五次集體禮拜, 因故不能去清真寺, 也可單獨進行

3. 課功 : 繳納天課稱謂<札卡特>

4. 齋功 : 萊麥丹月封齋

5. 朝功 : 一年一度到麥加去朝聖

錫克教簡介

創始於16世紀 , 是採集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專長而設立的一個聯合宗教 是提倡變革的宗教,

我發現與基督教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錫克> sikh 是門徒之意 是創始者 [那納克] 的門徒

三劍一環為教徽, 有1700萬信徒, 大多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 有一座金廟在聖城 阿姆利則的人工湖中央 教徒頭裹

<藍頭巾> 表示頭頭腦寬廣如天, 偏見沒有立足之地

<白頭巾> 意味到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過著模範的生活

<黑頭巾> 記念英人迫害錫克教徒 與聖經有關的章節

詩篇 : 115:4 - 9 103:12 - 13 83:16 - 18

馬太 : 23:8 - 9

使徒 : 24:15 <五k 主義>

1. 卡斯 : 不剪髮, 象徵靈性的長進

2. 卡加 : 髮理藏梳, 象徵秩序與管教

3. 卡班 : 佩劍, 象徵尊嚴、勇敢、和自我犧牲

4. 卡拉 : 鋼手鐲, 象徵與神團結

5. 卡克 : 短杉至漆, 暗示端莊及象徵道德規範 耆那教的教義 以古印度的 + 為表號, 建立於六世紀, 創立者是若提子. 筏大摩那 王子 捨己與非暴力主義, 尊重生命, 為求靈魂的得救與不死, 多作善業 約400萬的信徒, 住印度的孟買和古吉拉特地區

 

吠陀教的簡介

西元前1500 年左右從伊朗地區進入印度的講印歐語的各民族所信奉的宗教。

教義在<< 吠陀 >> 經典集中故名。

此教與伊朗人的信仰有共同處。

在五世紀後文 獻創作減少,具有印度教特點的經典開始出現。

相信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和協一致; 宇宙時時有毀滅於混沌的危險。

禮儀很繁複 祭示的權勢日盛。

人分成四類階級:

婆羅門 : 祭司和教師

剎帝利 : 統治者

吠 舍 : 商人

首陀羅 : 非雅利安族奴隸

信奉的神大部份屬男姓

 

佛教的簡界

律藏 記載僧尼所守的清規戒律

經藏 記載佛陀與大弟子們所傳的教誨及比喻和格言 論藏 含有佛教教義的注釋 大乘佛法教重要的經典名著 般若系文獻

1. 金 剛 經 < 心 經 > 經 義 是中國流傳最廣的經文; 也是認識佛法至理的入門典籍。

雖只有二百六十個字, 卻濃縮了 < 大般若經 > 龐大的內容要義, 將大乘、小乘的意 思都包括在內了! 在簡潔有力的文字中闡明 [ 般若皆空 ] 的道理, 否定一切分別心; 同時也闡述了人的自性本妙真清淨, 不生不滅, 具有一切公德智慧, 凡世出世間的一切法 , 都由此 [ 真心 ] 而生, 所以稱之為 <心經>。

心經譯本一共有十一種譯本, 到今日多已散失無存。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唐代玄裝大師 於貞觀23年所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 心 經 >> 全文

( 一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二 )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 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也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也無德 已無所得故, 菩提薩垂 依般若波羅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三 )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 揭締,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

妙法蓮華經

維摩詰經

楞伽經

淨土經典

1. 無量壽經

2. 阿彌陀經

3. 觀無量壽經 中國佛教簡介 佛教與道家思想互融 它們根據印度教哲學說明一切思想和行動的理由

[輪迴] 與 [業]的教義包含其內

是印度屬靈智慧之寶

我國四大名山的佛的道場

山西清涼五台山為 [文殊] 的淨土。

浙江南海普陀落山為 [觀音] 的淨土。

安徽的九華山是 [地藏王菩薩] 的淨土。

四川峨嵋山是 [普賢菩薩] 的淨土。

釋迦如來像 佛像的誕生

藥師如來像 利益現世的佛 阿彌陀如來像 憧憬彼岸 大日如來像 宇宙秩序的探究

觀音菩薩像 變化的佛

十一面觀音

不空絹索觀音

千手觀音

馬頭觀音

淮胝觀音

如意輪觀音

聖觀音

民間的觀音

楊柳觀音

龍頭觀音

白衣觀音

魚籃觀音

水月觀音

地藏菩薩

彌勒菩薩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掌理睿智的佛, 象徵般若智的菩薩,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述: 善財童子由 文殊的引導, 尋求五十三善知識, 最後遇會文殊與普賢兩菩薩求得悟道。

是故從大乘 以來便是一般所熟悉的菩薩, 頭戴五結冠,(表示內證五智) 右手持劍,(表示智慧明辨) 左手持經卷或青蓮華。

文殊騎獅, 象徵以無限的智慧與慈悲的力量與精神, 使任何猛獸、惡魔都能摧服, 並有 [運送] 到中國來之意, 並有度海文殊像。盛行日 本。後成為喇嘛教的中心信仰的對象之一。

普賢菩薩 普賢坐象, 象徵 [理] 的菩薩, 與文殊象徵 [理、智] 一雙, 將此二菩薩配作釋如來的兩旁 虛空藏菩薩 大勢至菩薩

明王像 忿怒的佛像 武神 諸天像 福神 四天王 帝釋天 梵 天 金剛力士像 鎮守佛門 篦沙門天 女神吉祥天 辨才天 人身象頭的抱擁像歡喜天 達摩像 禪的世界 天然和尚 十牛圖頌 釋 普 迦 文 賢 牟 殊 菩 尼 菩 薩 薩 萬物本源 數、梵、空、能、愛、無、火、神、涅磐、真如、上帝、萬有 美的多層面、多角度 有相對性有醜才有美 美在於和諧, 和諧在於對立的統一

新柏拉圖主義的哲學起緣

猶太教與希臘哲學的融合

柏與亞死後, 理智哲學在希臘哲學中喪失了自信, 陷入灰暗期。

當理性(智)在希臘哲學中喪失了自信, 信仰就來支持人心。

猶太人在公元七十年滅亡, 被趕出故土, 在亞歷山大港將濃厚的猶太信仰與希臘 思想餘暉相混合, 並誕生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哲學, 後來這種哲學就變成基督教哲 學的一種不可分割的部份,

原猶太的思想起初很少有內在性, 也未想到死後靈魂 繼續存在, 不相信輪迴, 但當猶太人他們的思想與有文化素養的希臘人接觸時發 現他們的思想結合, 沒有傷害到他們超越的上帝, 並加上理智的色彩

印度文化傳至中亞文化的融合 印度佛教在中亞二世紀時, 相當於現代俄國、土耳其斯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這些地方當時是由城邦所組成, 文學、宗教來自印度, 物質文化是伊朗的色彩 北部主要是小乘佛教, 南部是大乘天下。

歂中亞留下了大批豐富的佛教考古資 源...... 中國文化與中亞藝術的融合 敦煌石窟 佛教沿著與中國通商路線,從印度西北走出, 經過白夏瓦沿著Bamiyan 和Balkh, 向東到喀什葛爾, 經庫車北走, 經和闐南走, 在敦煌洞窟內留下豐富的考古材料 再進入中國。

相傳東漢明帝西元60年後夢到金人, 於是派遣特使到印度去沿上述路線( 絲 路) 將佛教輸入中國, 佛教在西元前一

我對 <復活> 的推論

參考 680 頁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基督是光

基督再來

人會 <肉體復活> 之推理

光在那裡 == 那裡就存在著看得見的世界 == 現象界

物在這裡 == 沒有光就看不見 == 但物仍存在, 只是看不見, 不表示沒有 ==

人,有物質也有光 == 人死了 == 光走了 == 身體物質無光了 ==

身體漸滅不見了 == 但人 的本質仍存在 ==

光循迴再來時 == 人原有的物質會重現 ==

人的復活 ==光物質不滅定律

 

佛教的<輪迴> 推理

光是因 ~ 因為有光 才看得見人的存在 光代表上帝, 故上帝與人必需同在 果見物

因生果 因因有光 光光有果 果果是物

光不滅 物不滅

因因有光 果果有因 光先滅 果內無光 生命不滅卻不再來

人要修行才得因 不得果

得因進入圓寂, 從此不動不移 脫離生死

永不再來

 

現象界輪迴

結論: 現象界可說 <有>

也可說<無>;

也可說 <非有>

也可說 <非無>;

可稱<有相> 和<無相> 知此理者,

即可在現象中見本體

愚人執著在現象,

以為是真實, 被現象所困;

聖人不執著, 在現象中即見真理

與真實合一 無身故大身, 無心故大心,

若執有心者, 即有心礙,

心礙將真智慧隱於念慮之中